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报,是养出乐观的孩子

发布时间:2022-07-26文章来源: 浏览次数:

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

 

理想中孩子的模样应该是对未来充满信心、喜欢创新,有正义感并且勇于行动的。然而,成长过程中的悲观却会抹杀了孩子的信心和乐观的天性。

 

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·塞利格曼,把乐观、兴趣和习惯看是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。

 

而其中,最重要的是“乐观”。

 

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,兴趣和习惯的培养都离不开乐观,换句话说,孩子是否乐观就是教育成败的关键。

 

或许有人会说,乐观或悲观是一种天性。人生下来就决定了,我左右不了。

 

持有这种想法的人还不在少数。但真的是这样吗?

 

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:在成年人中趋于悲观的人数,女性要比男性略多一些。但把被调查者的年龄往前推,推到大概7岁左右的儿童时代,男女趋于悲观的人数基本是一样的,甚至女孩趋于乐观的数量还比男孩高一点点。

 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?显然,乐观或是悲观很大程度会受后天因素的影响。

 

 

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,乐观可能与先天的基因有关,但更重要的却靠后天的养成和习得。

 

也就是说,乐观不是一种性格,而是一种习惯。

 

心理学家埃利斯有一个著名的“情绪ABC理论”:

A是adversity(坏事件)

B就是belief(想法或信念)

C就是consequence(后果)

 

坏事件是客观存在,无法改变的。比如一个快要搭建完成的积木高塔,被不小心碰倒了。

 

如果这时孩子认为“我总是这么倒霉!”或者“我就是搭不好积木!”。这种负面的判断具有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,导致的后果可能真的就会变成“丧失信心,不再玩积木。”

 

如果孩子对此的解释是“没什么大不了,再搭一个新的”或者“我很厉害的,这次只是不小心”,那么结果往往是孩子在反复搭建过程中越发自信和越发热爱。

 

问题出在“B”,也就是“想法”上。由此,埃利斯总结了一套“乐观人生ABCDE”训练法。用Disputation(反驳)和Energazation(激发)来中断负面的“ABC”恶性循环。

 

这套训练法中,D是用四种方法和自己的负面想法进行争辩,在养成“乐观”非常重要。对于孩子来说,我觉得这个D可以由家长来引导完成。

 

当孩子说“我就是搭不好积木”时,我们可以帮他“找证据”来反驳:刚才的高塔已经搭到第10层了,怎么会是你搭不好呢?;“找更多可能性”来反驳:会不会是高塔的基座不够稳,或者中间某层有点错位;给“暗示”来反驳:细心点,你一定能行!;“最坏结果”来反驳:即使真是这样,也没什么。大不了我们去玩拼图啊。

 

“反驳”让孩子摆脱怀疑和悲观的负面情绪,进入“激发”状态,产生积极乐观的行动。

  

 

即便孩子天生就更积极更乐观,可如果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,也会令孩子丧失积极的天性。父母们可要牢记,孩子的性格形成,除了一部分是天生的因素,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人为与后天因素导致,而我们所要做的,就是让这些后天影响往更积极的一面发展。

 

因此,父母应该努力避免下面这些消极行为哟!

 

01

不要用消极的语言和态度打击孩子

 

也就是我们强调过很多的,不要贬低孩子与不要打骂孩子。

 

语言看似只是从嘴巴里说出来没有什么杀伤力,其实不然,很多时候,语言的杀伤力比起肢体暴力也不遑多让。

 

贬损的语言能够击垮孩子的自信心,让孩子变成一个容易自我否定的人。

 

洲洲吃饭比较慢,筷子还用得不利索,夹菜经常掉桌上,爸爸妈妈就嫌弃:“你吃饭都吃不好以后还能干啥。”

 

结果一段时间后他们就发现洲洲对吃饭很抗拒,跟以前积极的样子不一样了,还不肯用筷子。夫妻俩疑惑了好几天,才总算从孩子嘴问出来了,问题就出在他们的说话上。

 

洲洲说:“我讨厌吃饭,我就喝牛奶。”

 

 

洲洲父母这才醒悟自己给洲洲造成了多大的心理伤害,后面费了不少力气才让洲洲不再抗拒用筷子吃饭。

 

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,但也可以看到贬损性语言所带来的攻击力。

 

如果你在教育孩子时还在使用“你怎么这么笨啊”、“生你不如生头猪”、“你干啥啥不行”、“没出息”之类的话,赶紧改!

 

另外,父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“叫穷”。

 

 

像孩子闹着想要新玩具或新衣服,不少父母的拒绝理由都是:“没钱!”因为懒得跟孩子讲道理,于是就用没钱这样简单粗暴的理由来搪塞孩子,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。

 

即便孩子并不太能理解“钱”的意义,可是当他反复听见“没有”时,他的心里一样会升起“不如人”的感觉,因为他的小伙伴都没说过自己没钱,只有自己没有,他当然就会自卑了。

 

至于打骂的危害,在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,重点来谈谈如何和孩子进行正面对话。

 

 

正面对话,当然就是充满正能量的对话。不过,正能量可不是让父母对着孩子胡吹哦,而是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正面的鼓励!

 

千万别动不动就来一句“好厉害、好聪明”,这种夸奖太空泛,只能助长孩子的虚荣心,夸奖也要做到言之有物!

 

洲洲父母在后来训练洲洲用筷子吃饭时,就改成了鼓励为主:“洲洲今天筷子用得不错哦,你看夹菜都没怎么掉了,桌上比较干净,明天肯定更熟练。”

 

 

洲洲在这样的鼓励下才终于不排斥用筷子了,而且开始运用熟练,洲洲父母也开始意识到同孩子说话也是要十分注意用词和语气的。

 

而想拒绝孩子时,父母最好给孩子讲清楚理由和规矩,不要怕麻烦图省事,多点耐心。这样,既能尽早获得孩子的理解,也能最大限度保护好孩子的心灵。

 

02

过度关注孩子

 

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注,可父母的关注也要适度,过度关注只能让孩子产生不必要的焦虑。

 

 

过度关心的父母,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直升机式父母”(helicopter parent),顾名思义,他们仿佛像个直升机,在孩子脑袋上方盘旋,希望能牢牢关注到孩子生活的每一个微小细节。

 

他们往往过度参与孩子的生活,从而剥夺了孩子向外界探索的信心与能力。

 

像前面提到的马雅舒家的孩子,她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不仅体现在家里的家具上。

 

外出逛菜市场时,孩子想要摸鱼,她的反应就是,脏,不行不可以。

 

孩子玩沙子也是第一反应就是太脏了。

 

在她眼里,她觉得外界的很多事物都是很危险的,都会伤到她的孩子。

 

而这往往是她自己内在的不安全感对她孩子的投射。

 

研究显示,直升机式的父母。往往希望让孩子来满足她的情绪需要,而不是敏感的满足孩子的需要。

 

觉得外界是脏的,是不可以碰的,是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,但这并不是孩子的认知与感受。

 

孩子对外界充满了好奇,她希望去接触体验到这个真实的世界,菜市场的鱼,沙子,也不是什么有毒的东西,大部分人每天都接碰。

 

但马雅舒因为自己认为脏,就剥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利,来让她的情绪上感到安心,这就是一种过度的关心。

 

而且孩子往往没有马雅舒认为的那么脆弱,而他们天生会有探索外界的想法与能力。

 

在合理的保护下,一些自然的障碍,孩子能通过习得这些障碍来成长,哪怕遇到一些挫折,受一点小伤也是正常的,孩子通过这些挫折,会习得怎么与这些障碍相处。

 

孩子跟成人比,其实更需要适应和思考的空间,父母的过度关注却往往挤压甚至抢夺了这块空间,不停地催促孩子往自己希望的方向走,反而会催生孩子的焦虑。

 

大家有没有发现,越是催促孩子孩子越拖延、越是想要孩子开朗大方孩子越拘束、越是叫孩子按父母的方法来,孩子越不情愿呢?

 

如果孩子出现了这些情况,就请父母先慢下来、先冷静下来,给孩子反应和思考的空间,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应对和解决。如果孩子的方法不对,父母再去进行纠正和鼓励。

 

研究也表明,直升机式的父母往往希望孩子是可以一直持续的开心,而不要面临任何挫折,但这种对挫折的回避,往往会减轻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。

 

马雅舒的孩子,4岁了还要追着喂饭吃,还不能独立上厕所,就是这种过度关心所造成的局面。

 

而反观张智霖袁咏仪夫妇,他们儿子因热爱滑板而屡次流血受伤,张智霖反而打趣道可以练他的胆量。

 

而当他不愿意吃饭时,袁咏仪只是打电话问医生,医生说三天不吃饭才会死,袁咏仪就不管了。

 

这看似的漠不关心,其实恰恰是显示他们内心有足够的对外界的安全感,愿意给予儿子成长的空间,去探索外界,直面挫折。

 

 

研究也证实,被直升机式父母养出来的小孩,往往与同伴关心相处很差,也不信任同伴,社交技巧也很欠缺。

 

而在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,直升机式父母管教下小孩,不胜其数。

 

他们往往除了被过度关心的在小时候不能有探索外界的空间,更被逼着一定要把所有的时间放在学习上。

 

他们希望孩子满足自己的愿望,去考一个好成绩,读一个好学校。

 

一方面可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,认为孩子的成就就是自己成就,另一方面,则缓解了自己的焦虑感,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,只有成绩好才是在这个世界上存活的唯一出路。

 

但却因为过度关注一个方面,而忽视了孩子对世界其他方面探索的意愿与能力的培养。

 

神童魏永康就是这样的极端代表,他从2岁掌握1000汉字,4岁学完初中课程,13岁便考入大学,他的母亲除了要他学习,愿意照顾他的一切饮食起居,给他喂饭到高中。

 

但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,拔苗助长的结果,就是在其他方面的严重缺失。

 

不懂自理,不懂与人相处的魏永康很快被退学了。

 

尽管他后来重新习得了如何与人相处,还是不幸在38岁去世了。

 

因此,我们可以看到,过度关心往往会损害孩子习得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的能力。

 

只有放手,才能给孩子积极探索的胆量,真正让孩子自信又大方。

 

03

用自己都没有的品行

去给孩子提要求

 

有一部分父母,对孩子提起要求来一套一套的:要求孩子作息规律、要求孩子功课优良、要求孩子活泼懂事等等。

 

 

可实际上呢,这部分父母本身自己却做得非常糟糕:都半夜了还在抱着手机上网、自己从来没有静下心来读过一本书、平时死宅交际圈小得要命……

 

试问,自己都不具备这些品质,孩子连个能够参照的偶像都没有,他又怎么能做得好呢?

 

要求孩子,当然可以,这是给孩子向上的动力和鞭策。

 

 

可是与此同时,父母也应该给做出相应的表率,给孩子树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呀!

 

扼杀孩子天性的10个时刻,父母的表达方式很重要。

 

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,当孩子展现天性时,父母的表达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极大,稍不小心,就会带来负面效果。

 

1、当孩子被赞赏时

 

当孩子被赞赏时,如果家长说:“没有没有,我们并没有这么优秀。”

 

孩子会这样想:在妈妈眼中,我并不优秀。

 

孩子能敏锐地感觉到大人对他们的态度,这是孩子对自身言行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。所以当孩子被赞赏时,父母不要表现得过分谦虚,如果赞赏是客观正确的,就让孩子欣然接受吧,大人的认可是让孩子努力进步的动力。

 

不妨这样说:“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认可,我们会继续努力。”

 

2、孩子决心做某事时

 

当孩子决心做某事时,如果家长说:“你还小,你不行的。”

 

孩子会这样想:反正都会被打击,以后都不做了。

 

这句话,会抑制孩子原本满满的自信。更为可怕的是,孩子以后就会把探索新事物的决定权无形中交给了父母,变得处事犹豫不决。失败是成功之母,让孩子体验失败也是一种锻炼。

 

不妨这样说:“如果想好了,就去试试吧。”

 

3、孩子挑战失败时

 

当孩子挑战某件事情失败时,如果家长说:“早就跟你说过你不行的吧。”

 

孩子会这样想:早知道这样就不跟大人说了。

 

这样的话无论对孩子还是对父母本身都没有任何好处,只会疏离父母跟孩子,让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跟父母交流。只有父母对孩子充满信心,这样才能令孩子感到自信和乐观。

 

不妨这样说:“你做得很好,下次一定能成功。”

 

4、孩子遭遇瓶颈时

 

当孩子遭遇瓶颈时,如果家长说:“你怎么那么笨啊!”

 

孩子会这样想:也许我真的很笨。

 

当孩子失败时,父母一定要有一个宽容的态度,给他再次尝试的机会。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失败反应太过强烈,容易使他们产生很大的不适和烦恼,而这也是导致孩子悲观的最大原因。

 

不妨这样说:“你很棒,妈妈相信你。”

 

5、想要孩子改正坏习惯时

 

当家长想要孩子改正坏习惯时,如果家长说:“你再……我就……。”

 

孩子会这样想:我会改正,但我并不认为自己有错。

 

威胁并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。不妨试着将威胁换成一种许诺。当孩子在超市磨磨蹭蹭不想回家时,不要威胁说:“我走了,不要你了!”而是换一种方式说:“我们赶紧回家,那样就有时间在一起玩了。”长此以往,孩子每次得到命令时,都会往美好的方向设想后果,自然也会乐观应对。

 

不妨这样说:“如果不这样做,会更好!。”

 

6、想要激励孩子时

 

当想要激励孩子时,如果家长说:“隔壁家的xx如何如何。”

 

孩子会这样想:我做得再好,妈妈也看不到。

 

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拿孩子作比较无疑是父母自讨苦吃,也会给孩子造成无穷的困扰。只有看到并欣赏孩子的优点,才能让孩子充满乐观和自信。

 

不妨这样说:“妈妈知道,你有一直在进步哦。”

 

7、想让孩子好好学习时

 

当家长想让孩子好好学习时,如果家长说:“你再这样以后扫垃圾去!”

 

孩子会这样想:将来的我会很糟糕。

 

实际上,父母可能只是一句玩笑话,但是孩子却会实实在在放在心上,并感到压力。孩子小,他对未来并没有概念,父母给出的不良预言,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乐观情绪。

 

不妨这样说:“来,收起玩具,妈妈陪你做作业。”

 

8、在向别人介绍孩子时

 

当家长在向别人介绍孩子时,如果家长说:“他有一点很不好,那么大了还尿床。”

 

孩子会这样想:被外人知道了我的隐私,好丢脸。

 

跟大人一样,孩子也有自尊心,不能够随便践踏。父母应该努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,学会帮助孩子隐藏他的弱点,建立起自信。请相信,不久之后,这些“小毛病”真的会消失。

 

不妨这样说:“这是我的孩子,他很优秀。”

 

9、想要孩子学会感恩时

 

当想要孩子学会感恩时,如果家长说:“爸爸妈妈那么忙那么辛苦都是为了你。”

 

孩子会这样想:好内疚,没办法回报爸爸妈妈。

 

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,在孩子成人之前,父母需要让孩子懂得感恩,但不能要求孩子感恩。对没有回报能力的孩子来说,被要求感恩是一种压力,小小的孩子承受不了那样的压力。

 

不妨这样说:“爸爸妈妈刚下班累了,帮我们倒杯水好吗?”

 

10、孩子有进步时

 

当孩子有进步时,如果家长说:“你是第一名,你是最……。”

 

孩子会这样想:如果下次没得第一,妈妈会很失望。

 

要知道,幼年得到过度赞扬的孩子一旦长大后进入社会,就很可能经历很大的失望,会很难面对挫折。父母不能让孩子因为太优秀而过早承受太多压力。

 

不妨这样说:“无论你是不是第一名,妈妈都一样爱你。”


END

梅州市校外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

"心"呵护心的健康!

联系方式:

老师:***********

地址:梅江区三角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二楼

 

文来源于心灵成长家园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免责声明: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部分文字/图片来自互联网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

从该网站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。支持原创!

 

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:启明辰星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