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日报推荐:高级的家庭教育,是父母做到这8点

发布时间:2022-07-01文章来源: 浏览次数:

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曾说过:

 

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,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而这种联系,很可能影响他的一生。

 

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教育者,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,将直接决定他们人生的高度。

 

良好的教育方式,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让孩子在成长路上少走弯路。

 

人民日报推荐的这8条家庭教育观,值得所有父母一读再读。

 

1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

 

 

隔代育儿是一个普遍现象,但需要明确的是,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是父母。

 

如果父母当了“甩手掌柜”,可能会为孩子未来的人生留下隐患。

 

著名育儿专家张思莱也帮女儿带孩子,但她事先和女儿说好: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是父母。父母和孩子亲近,才能培养好的亲子关系。

 

作为姥姥,她只是来辅助他们。“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和自己的爸妈亲”。

 

有句话说的很对:教育好自己的孩子,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。

 

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当“甩手掌柜”的人,多年后都在费尽心思去填补曾经留下的漏洞。

 

2尊重和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

 

 

台剧《茉莉的最后一天》中,16岁茉莉的结局让人为之心痛,细看来,悲剧其实有迹可循。

 

当茉莉考试拿第一时,妈妈只会告诉她:“你不要太得意,要不是我盯着,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啊。”

 

她做错一件小事,妈妈就会大发雷霆:“要是没有生你们,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.....”

 

她和同学闹矛盾,妈妈只会不停斥责:“哭?你还好意思哭?”

 

一根根稻草压在茉莉身上,久而久之压垮了她的希望,也摧毁了她的生命,绝望之下,她选择了跳楼自杀。

 

教育孩子的前提,首先要保护好孩子的尊严,这比纠结对错更重要。维护孩子的尊严,教育才能达成效果。

 

作为父母,不随意开孩子的玩笑,不当众揭孩子的短,不在公共场所打骂孩子。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点——过分谦虚也会伤害孩子的尊严。

 

比如,当着孩子的面和别人聊天:“我们家孩子不行。”“比你家孩子差远了。”这种对话,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,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。

 

保护孩子的自尊心,其实是在保护他的潜在力量。最高明的教育,是让你的孩子知道,你以他为荣。

 

3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

 

 

《为何家会伤人》一书中,记录了一段对话:

 

妈妈问女儿:“你要哪种冰淇淋?”

女儿回答:“我想要香草的。”

“有巧克力的。”

“不,我要香草的。”

“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。”

“不,我就要香草的。”

“你不应该要香草的。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。”“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。”

“你怎么这么倔,真够怪的。”

 

在这个对话过程中,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,试图将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。她这样做,无疑是在告诉女儿,你的想法是错的,你得听我的。她对女儿的真实感受视而不见。如果什么都替孩子做选择,孩子就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。

 

幼年时,尽管他们对于这个世界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,但他们有选择的权利,父母只需要正确引导即可。

 

成年后,孩子逐渐会拥有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,也会养成自己的兴趣爱好,父母更应该给予他们选择生活的权利。

 

4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

 

 

 

相比于只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,有效陪伴、促膝交流等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。

 

对孩子的心理抚养,包括情感、性格、观念、尊重等,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石,能够决定孩子一生的品格。

 

孩子不是突然变“坏”的,在那之前,问题已经堆积成了一座冰山。

 

《三十而已》热播时,有网友表示,并不羡慕顾佳的豪宅,却很羡慕卖早餐一家三口的小幸福。

 

他们的条件似乎并不富裕,丈夫每天忙忙碌碌送快递,妻子起早贪黑卖葱油饼,但一家人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。

 

“灯火阑珊时分,回家的路上,丈夫的心安静,妻子的脸欢喜,孩子的手里攥着光,这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样子。”

 

5性格决定孩子的命运

 

 

成绩往往具有一叶障目的效果,以至于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:

 

智力决定命运。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,能否考上名牌大学,很少关注孩子的性格和品格培养。

 

真正决定命运的,是性格。李玫瑾教授提出,孩子的性格训练最好由父亲来完成。

 

孩子12岁之前,父亲需要承担起这个责任,可以培养孩子坚持一项运动,在运动中进行性格培养。早年的性格一旦形成,会终身稳定。

 

等到20岁、30岁,再想要改变已经很难。